七千里路古与今 追寻西北风和情
——上海市信息协会组团赴甘肃考察散记(一)
(听此文章,请打开音响,左键单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UY__MdAjXg/ 网址)
姚 祥 华
引 子
天是那么的热,路是那么的远,上海和甘肃的同志却能在陇上来相会,为什么?因为沪甘之间有一段情。
如果说,上海有一定的科技元素和经济元素,好比财气,那么,甘肃更有丰富的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好比灵气。上海的同志风尘仆仆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就是为了追寻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的溶入和吸收,就是为了谋求财气和灵气的碰撞和共赢。
2006年6月20日傍晚,一列由上海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徐徐启动。车上搭乘着应甘肃省人民政府驻沪办的盛情邀请,由上海市信息协会组团,由正厅级高级督导、团长吴太石,常务副团长高凤斋,副团长陈晓理率领的一行考察团。考察团有42人,来自上海的方方面面,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首长,有工业、农业、金融、邮政、电信、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领导,有联合国自然医学基金会的专家,有外国驻中国领事馆的中方官员等。他们怀着“考察、学习、沟通”的宗旨,步入为期8天的历程,将与丝绸之路的古与今、风和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车轮滚滚向西行 一路交流溢欢欣
4千3百公里,要是空中飞行,只是一个打盹的功夫。但坐火车却需两夜一日,38个小时,这对惯于空中飞行的人来说,可是个难熬的苦差。然而,“难熬”却成了“机遇”。
在这42人的“流动家庭”中,有老朋友和初相遇,有老同志和小青年,年龄跨度从62岁至25岁。行业年龄虽不同,交流沟通却无碍。38个小时,除了入睡,几乎成了相识相知,互欢互娱的极佳时机。有的相互交换名片、交流信息,有的推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有的在认真切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心得,有的“好摄之徒”忙着将沿途奇观佳景抓拍起来,也有的专心注视窗外,为沿途的青山绿水而欣慰,为无草无树、无村无人的戈壁之地而叹惋。同时,会务组和志愿者们忙着发放食品,嘘寒问暖,帮助引见;善于活跃气氛的“忽悠小组”成员,一路以幽默言辞逗引众人开怀大笑……以前虽有协会召开会议,与会者一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凳未热就离,人未熟就散。火车长旅,成为人际资源的激活之旅,数年难得的欢欣之旅。
民族瑰宝千佛洞 全球遗产莫高窟
“流动家庭”在新疆的“临门一站”——柳园站下车,由敦煌驾驶员康师傅迎接团员转乘一辆专备的大巴士,“流动家庭”扩容成43人。在团长作了重要讲话后,于是又开始了巴士的新长征。它将先后历经柳园—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天水—兰州,横贯甘肃的东西长廊,连同每到一处至各景点的路程,巴士路程竟达2千5百多公里,难怪康师傅说:“跑这样的来回长路还是今生第一回。”
经敦煌在近莫高窟下车,首先瞧见的是一组白塔,有的忙乎着拍照,领队忙招呼:好景在前头,快走。不一会儿,“哇”,大家叹叫,原来在50米高的崖壁上,有层层叠叠排列着的洞窟,巍巍壮观,这就是久仰的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一千多年也是一个“藏宝、夺宝、护宝”的敦煌莫高窟沧桑史。莫高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清单,证明其遗址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价值。
我们为祖先的神工巧作所叹服,也为因年代久远窟物风化剥落而叹息。难怪在总入口的警卫处,所带相机均被一一“没收”代管,为了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免受强光破坏,不带相机也值。我们都用眼睛作摄像头,用耳朵作录音筒,用大脑作储存器,用纸笔作记录仪,把历史文物的精妙之处一一“记录在案”。莫高窟灿烂的文化元素,以大、伟、精、妙,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沙漠奇观鸣沙山 万漠一绿月牙泉
出了莫高窟便向鸣沙山进发。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该景东汉时称“沙角山”,晋代时改称“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而直视的相对高度一般多为百米左右。鸣沙山是一种由流沙自然堆积的山体,因沙子流动会发出声响而得名。其声响有三态:有时雷鸣号角,有时粗声大气,有时细声低语。我们经过启功先生题写的“鸣沙山月牙泉”的大匾,迈进了该景区。我们认真聆听,才似乎感到沙子的低鸣声,大概正好是“第三状态”。
鸣沙山由大大小小几十座沙山冈组成,山冈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棱锥体,乍看上去,既像埃及金字塔,又像瑞士建筑物,整个形态极富雕塑感。沙冈起伏,蓝天白云,织成如画美景。月牙泉处于沙山的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洌,清澄如镜。月牙泉面积大约数百平方米。其间生长着青绿茂盛的盐蕙木,四周散落着一些绿油油的青苁、美丽的小花。千万年来风沙侵逼,却没有把它填平。沙山和绿泉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奇景。
沙虽细鸣,游兴却浓。我们基本有三种融合自然的方法。有的骑驼。虽骆驼又脏又臭,但一帮骑驼人高高在上,扬扬洒洒,好不威武;有的滑沙。爬到高高的沙冈顶上,坐着沙垫,顺着沙道急速而下,惊险刺激;有的踩沙。年大的、恐高的、忌险的一般都选此项。为了免遭皮鞋灌沙,为了与沙海亲密接触,很多人都赤脚挂靴沙中潜行。尽兴时,有的仰天躺着观青天,有的伏地卧着赏沙粒,有的摆弄各种姿态与沙冈绿州合影。有能耐者,三种方法兼而用之,与自然的融合指数达到最高值。风呼啸,沙狂舞,代表证的挂牌被大风吹得上扬四处乱窜。沙尘暴说不定就是这种环境所滋成。相机也为主人作出了“牺牲”,一不小心飞扬的细沙就混进了镜头闪片,使镜头打不开、合不扰。主人爱惜地替它清除细沙,让它继续上岗作贡献……
沙泉之奇,使人们忘却年龄、丢掉烦恼。沙泉之魅,使人们享受生态、养精蓄锐。
(待续)
本文刊于《上海市信息协会通讯》2006年第7期
若要浏览本人考察甘肃的相关录象、录音和照片,请点击:
“我的播客”网站 http://tudou.com/home/yxh61、
“我的相集”网站 http://yxh61.photo.163.com
——上海市信息协会组团赴甘肃考察散记(一)
(听此文章,请打开音响,左键单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GUY__MdAjXg/ 网址)
姚 祥 华
引 子
天是那么的热,路是那么的远,上海和甘肃的同志却能在陇上来相会,为什么?因为沪甘之间有一段情。
如果说,上海有一定的科技元素和经济元素,好比财气,那么,甘肃更有丰富的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好比灵气。上海的同志风尘仆仆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就是为了追寻生态元素和文化元素的溶入和吸收,就是为了谋求财气和灵气的碰撞和共赢。
2006年6月20日傍晚,一列由上海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徐徐启动。车上搭乘着应甘肃省人民政府驻沪办的盛情邀请,由上海市信息协会组团,由正厅级高级督导、团长吴太石,常务副团长高凤斋,副团长陈晓理率领的一行考察团。考察团有42人,来自上海的方方面面,有政府有关部门的首长,有工业、农业、金融、邮政、电信、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领导,有联合国自然医学基金会的专家,有外国驻中国领事馆的中方官员等。他们怀着“考察、学习、沟通”的宗旨,步入为期8天的历程,将与丝绸之路的古与今、风和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车轮滚滚向西行 一路交流溢欢欣
4千3百公里,要是空中飞行,只是一个打盹的功夫。但坐火车却需两夜一日,38个小时,这对惯于空中飞行的人来说,可是个难熬的苦差。然而,“难熬”却成了“机遇”。
在这42人的“流动家庭”中,有老朋友和初相遇,有老同志和小青年,年龄跨度从62岁至25岁。行业年龄虽不同,交流沟通却无碍。38个小时,除了入睡,几乎成了相识相知,互欢互娱的极佳时机。有的相互交换名片、交流信息,有的推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有的在认真切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心得,有的“好摄之徒”忙着将沿途奇观佳景抓拍起来,也有的专心注视窗外,为沿途的青山绿水而欣慰,为无草无树、无村无人的戈壁之地而叹惋。同时,会务组和志愿者们忙着发放食品,嘘寒问暖,帮助引见;善于活跃气氛的“忽悠小组”成员,一路以幽默言辞逗引众人开怀大笑……以前虽有协会召开会议,与会者一般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凳未热就离,人未熟就散。火车长旅,成为人际资源的激活之旅,数年难得的欢欣之旅。
民族瑰宝千佛洞 全球遗产莫高窟
“流动家庭”在新疆的“临门一站”——柳园站下车,由敦煌驾驶员康师傅迎接团员转乘一辆专备的大巴士,“流动家庭”扩容成43人。在团长作了重要讲话后,于是又开始了巴士的新长征。它将先后历经柳园—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天水—兰州,横贯甘肃的东西长廊,连同每到一处至各景点的路程,巴士路程竟达2千5百多公里,难怪康师傅说:“跑这样的来回长路还是今生第一回。”
经敦煌在近莫高窟下车,首先瞧见的是一组白塔,有的忙乎着拍照,领队忙招呼:好景在前头,快走。不一会儿,“哇”,大家叹叫,原来在50米高的崖壁上,有层层叠叠排列着的洞窟,巍巍壮观,这就是久仰的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迄今保存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时一千多年的多种类型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一千多年也是一个“藏宝、夺宝、护宝”的敦煌莫高窟沧桑史。莫高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已将莫高窟列入世界遗产清单,证明其遗址具有特殊的和全球性的价值。
我们为祖先的神工巧作所叹服,也为因年代久远窟物风化剥落而叹息。难怪在总入口的警卫处,所带相机均被一一“没收”代管,为了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免受强光破坏,不带相机也值。我们都用眼睛作摄像头,用耳朵作录音筒,用大脑作储存器,用纸笔作记录仪,把历史文物的精妙之处一一“记录在案”。莫高窟灿烂的文化元素,以大、伟、精、妙,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沙漠奇观鸣沙山 万漠一绿月牙泉
出了莫高窟便向鸣沙山进发。鸣沙山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该景东汉时称“沙角山”,晋代时改称“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而直视的相对高度一般多为百米左右。鸣沙山是一种由流沙自然堆积的山体,因沙子流动会发出声响而得名。其声响有三态:有时雷鸣号角,有时粗声大气,有时细声低语。我们经过启功先生题写的“鸣沙山月牙泉”的大匾,迈进了该景区。我们认真聆听,才似乎感到沙子的低鸣声,大概正好是“第三状态”。
鸣沙山由大大小小几十座沙山冈组成,山冈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棱锥体,乍看上去,既像埃及金字塔,又像瑞士建筑物,整个形态极富雕塑感。沙冈起伏,蓝天白云,织成如画美景。月牙泉处于沙山的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洌,清澄如镜。月牙泉面积大约数百平方米。其间生长着青绿茂盛的盐蕙木,四周散落着一些绿油油的青苁、美丽的小花。千万年来风沙侵逼,却没有把它填平。沙山和绿泉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奇景。
沙虽细鸣,游兴却浓。我们基本有三种融合自然的方法。有的骑驼。虽骆驼又脏又臭,但一帮骑驼人高高在上,扬扬洒洒,好不威武;有的滑沙。爬到高高的沙冈顶上,坐着沙垫,顺着沙道急速而下,惊险刺激;有的踩沙。年大的、恐高的、忌险的一般都选此项。为了免遭皮鞋灌沙,为了与沙海亲密接触,很多人都赤脚挂靴沙中潜行。尽兴时,有的仰天躺着观青天,有的伏地卧着赏沙粒,有的摆弄各种姿态与沙冈绿州合影。有能耐者,三种方法兼而用之,与自然的融合指数达到最高值。风呼啸,沙狂舞,代表证的挂牌被大风吹得上扬四处乱窜。沙尘暴说不定就是这种环境所滋成。相机也为主人作出了“牺牲”,一不小心飞扬的细沙就混进了镜头闪片,使镜头打不开、合不扰。主人爱惜地替它清除细沙,让它继续上岗作贡献……
沙泉之奇,使人们忘却年龄、丢掉烦恼。沙泉之魅,使人们享受生态、养精蓄锐。
(待续)
本文刊于《上海市信息协会通讯》2006年第7期
若要浏览本人考察甘肃的相关录象、录音和照片,请点击:
“我的播客”网站 http://tudou.com/home/yxh61、
“我的相集”网站 http://yxh61.photo.163.com